打完2010-10-24退役之战,别了,ACM/ICPC

October 29, 2010 / ACM, 退役

早在去年这个时候,我就认为已经退役了,因为往年的中国赛区中是没有中科院的队伍,假如真要参加,我的实力也不足以代表中科院出战,于是我退役了!

今年8月中旬,ckj在人人网给我留言,想找我去参加今年的ACM/ICPC,当时项目比较紧,于是婉拒了这一邀请。9月底,dr找了我,让我去参加杭州或成都赛区的比赛,由于紧缺一人,于是我挑了一个不太忙的时间去比赛,之后我和队友只练了一场比赛,彼此之间配合起来还不是很默契就去参加现场赛了。

现场赛的题目倒不是很难,自从08年开始,现场赛的题目难度逐年在下降,今年的前三个赛区基本有6道中等以下难度的题目。

我们队的策略是求稳,争取每道题都能1Y,H题是水题,很快就码完了,只惜有点小错误,3Y,不过这没关系,没浪费过多的时间。

之后,我们开始做J题,就是这个题,一道动态规划,卡了我们半场比赛的时间,还好后来AC了。

就在做J题时,我根据场上飘的气球,看了C题和F题,发现两个题数据量不大,可以水过,一道用C++的set暴力,另一道用两个计算几何模板。

想完C和F的算法后,我就继续在看A题,因为A题是我最先看的题,我觉得还是可以做的,如果没看这题,而看了B或D,或许就能再出一题,B是状态DP,D是判断五子棋能否在3步之内决出胜负,我之前是写六子棋的VCF,这题应该问题不大,但现实中是没有如果的。

最后一小时都在做B题,比赛快结束时这题已经调试得差不多了,可还有一点小问题,最好只能以4道题草草结束这场比赛,斩获了我的第5个ACM/ICPC亚洲区预赛银奖。不过对于3个很久没训练过的人,没怎么练过配合就比赛,这样的成绩也算不错了。比赛时做得不太爽,回北京后憋着一股劲把ABCDFHJ给A了。

07年的寒假,接到学校ACM竞赛队教练的一封邮件之后,我正式成为ACM竞赛队的一员,我高中没参加过信息学竞赛,我上大学前基本没接触过编程,有的仅是对程序设计的喜欢和热情。至今记得07年的暑假集训,虽然短短20多天,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,到晚上12点甚至1、2点,一直在训练,享受思考的过程,享受AC难题后的兴奋,ACMer对这个比赛的热情可能是其他人所不能想象的,记得有一次讨论到太晚了,食堂二层创新基地的大爷已经熟睡了,怎么也叫不起来,我们只能翻窗出去,在食堂顶上兜了一圈,找了一个比较低的地方着陆,幸好没事,不然就成了学校头条新闻。

经过暑假集训,我的进步很快,开学后不久通过了网络赛,参加两次现场赛,获得1铁牌和1铜牌,对于首次参加比赛的我们能拿牌已经很不易了,也挺高兴的,希望能再接再厉,向金牌冲击。

由于我比较好奇、喜欢尝新,在大学期间没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,08年同时搞ACM/ICPC、博弈、信息安全、数学建模,09年主要忙国庆项目,这两年只能遗憾地拿了4个银奖。

除了国际计算机博弈锦标赛金牌和“亚信杯”一等奖,似乎我已经有过很多个2了,初中全国数学联赛二等奖,高中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网页设计比赛也是二等奖,ACM/ICPC亚洲区银奖,国际计算机博弈锦标赛银牌,全国计算机博弈锦标赛亚军,全国信息安全竞赛二等奖,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二等奖,IBM JAZZ创新大赛二等奖,学校世纪杯课外学生科技竞赛二等奖,学校“亚信杯”程序设计大赛二等奖,学校ISCC二等奖……我还是双子座,总之一句话——我命犯2,日后我得养成集中精力干大事的习惯,力争干啥都要拿1。

在ACM/ICPC这条路上首先我要感谢刘庆晖、李凌、林永钢三位老师,是他们带我入门;其次我要感谢张国文(POJ:20053565,07、08年队友)、薛源海(07年队友)、张达、范敬凡(08、09年队友)以及07级的ACMer等,是他们陪伴着我一起奋斗;最后我要感谢其他给予我帮助与支持的人……有一个人我得单独拿出来说,林思然,多年的搭档,一起搞竞赛、一起办协会、一起搞培训,感情不用多说了。

别了,ACM/ICPC,现在的我只能关注北理工和中科院在这个比赛的情况了,衷心祝愿北理工早日出线,中科院早日夺金并出线,了我的一个心愿。